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,其最早期是道名教山,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“三十九福地”。在西汉元封二年(公元109)设置陵阳县,九华山在陵阳县境内,当时陵阳县令窦伯玉受战国以来的方仙道的影响,崇尚道学和方仙之术,信奉老庄哲学。后辞去县令,入九华山修炼神化术,最后乘白龙飞升。九华山的道教活动在晚唐时期又勃然兴盛,形成了有唐一代的顶峰。原因是山上来了一位道教名师--赵知微。
赵知微,唐懿宗咸通年间人。据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卷四二载,结庐于九华山凤凰岭,日诵道书,草衣木食数十年,道行显彰,人多从之。善炼药金,遣弟子市药以自给。
唐宣宗大中初年,道士赵知微来到九华山下结庐修道。他年轻时怀有凌云之志,进了这座山,住在凤凰岭前面,整日诵读道家的书籍,锻炼自己的心志使其变得幽远静寂,以蕙兰作衣服,以松柏作粮食。赵知微就这样苦修数十年,终于达到了道家的最高境界,像微妙的母体一样,能够包容万物生殖万物。
许多仰慕他的人,都争先恐后地跑去跟他学道,随着徒众的人数越来越多,赵知微于唐昭宗乾宁元年,创建了延华观,各地信徒蜂拥而至,一时间他声势显赫,名动京师。昭宗皇帝屡诏不出乃赐“碧云星冠,青霞羽衣”。
赵知微在传播道学之余,率众徒于延华观北的岩下,植桃树千株,桃树花皆碧色,桃落水中,流出涧外,居民惊悦其异,食之却味美。冠巨岩为“碧桃岩”、涧水为“浮桃涧”,遂成九华一景。盛名入志、入书,千年未改,直至今日美名依旧。
皇甫玄真是赵知微的弟子之一,赵知微刚来到九华山的时候,他就在赵知微身边殷勤服侍、刻苦学习。
到了乾宁五年(公元898年),赵知微果然不负众望,终于练成了仙丹,与十位弟子一起升天而去。当年赵知微留下的炼丹炉、炼丹灶、八卦炉被保存的完好无损,炼丹井里的水质清澈甘甜,至今还是人们烧茶做饭的主要水源。
宋代末年,规模宏大的延华道观倾废了。僧人在此修建了三味庵,又名沙弥庵、延华庵。